听众朋友您好,我是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的赵爽,今天由我为您介绍一件我馆珍藏的文物。
如果您开车经过北京东二环,应该不难注意到,在建国门桥的西南角有座特别的砖石古建,顶部平台上露天陈列着很多件青铜器物。这里就是北京古观象台,台顶陈列的是八件古代天文仪器。今天的《藏品有话说》,将为您讲解其中特别的一件——玑衡抚辰仪。
玑衡抚辰仪,是我国最后一件大型古典天文仪器。它高约3.4米,重量超过5吨,可谓“巨大”。上面的主体,是按照中国古代传统天文仪器浑仪的原理设计的,由三层圆环组成,由外到内,分别叫做“六合仪”“三辰仪”和“四游环”,它们组合在一起用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
它不仅是一件精密的天文仪器,制作雕琢也极其细密精巧。圆环主体通过柱子与底座相连,从而实现支撑,保持稳定。其中两根柱子雕刻十条游龙踏云而上,造型惟妙惟肖,纤毫毕现,代表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最高审美。
这件天文仪器,建造于清朝乾隆年间。它的所在地,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天文台。乾隆九年,也就是1744年,十月,乾隆帝御驾观象台,看到台上已有的七件大型天文仪器,都是按照西洋的天文仪器建造的,于是便下令要求钦天监按照中国传统浑仪的形式,结合西洋的刻度,铸造一架新的仪器。由当时任职的钦天监西方传教士戴进贤和刘松龄领命设计监制,历经十年,终于在1754年建成。这件仪器,初名三辰公晷仪,所谓“三辰”,就是天体的赤道经度、纬度和真太阳时,也是这架仪器主要的观测对象。
乾隆是一位很有文艺范儿的皇帝,喜欢吟诗作对、舞文弄墨,对新仪器的名字不太满意。于是,他便依据《尚书?舜典》里的一句“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将其命名为“玑衡抚辰仪”。“玑衡”指日月星辰,而“抚辰”则浪漫地将观察星空比喻为抚摸漫天星辰,真可谓是极富诗意了。
玑衡抚辰仪从1754年至民国初期,用来观天,前后共使用了174年,见证了清代中西方天文学的交流与发展。但不幸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它被德国侵略者掠至了德国波茨坦离宫。自此,它被放在皇家花园的草坪上供人欣赏,在异国的土地上流浪了20个风雨春秋。
直到191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郑重提出德国须将掠夺走的古天文仪器归还中国,玑衡抚辰仪归期有望。根据会议所签的《凡尔赛和约》规定,1921年,德国将包括玑衡抚辰仪在内的5件古天文仪器送回了北京。仪器按之前的布局,被重新安放在古观象台上。
然而也是在巴黎和会上,会议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因此引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从此,中国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件失而复得的玑衡抚辰仪。
在现存的清代八件大型天文仪器中,它的精度最高。它的刻度划分,在360°圆周度划分习惯的基础上,以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横向划分法进行划分。具体来说,就是在刻度环上刻出多个同心圆,然后再纵向刻划多条平行斜线切割这些同心圆。同时,在用于观测的窥管前端圆孔中安装了十字叉丝,就相当于增加了瞄准的准星,这些设计都进一步提高了仪器的观测精度。
作为清朝最后一件大型青铜天文仪器,玑衡抚辰仪是中国古代传统天文仪器与西方古典天文学成就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在文物、科学技术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玑衡抚辰仪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堪称国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恰是玑衡抚辰仪回归100周年。在这样的时代端口,我们共同回顾天文仪器被掠夺的历史,相信每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磨难与巨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玑衡抚辰仪不仅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提升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力量!
出处:
利来网的版权所有:浙江世贸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0571-87950269 、 0571-87396365 传真:0571-87353261
邮箱:(宣传) smzs@zjsmzs.cn (人事)hr@zjsmzs.cn
总部地址:中国·杭州西湖区古墩路829号天亿大厦20楼